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经济研究》副主编陈卫平:2016年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综述

陈卫平;张扬 三农学术 2022-12-31

陈卫平,张扬,2016年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综述, 《农业经济研究》,2017年01期


作者简介:陈卫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副主编,负责论文的编选


文章简介:本文回顾了201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转载的重点领域和重要论文。2016年的重点领域包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问题、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林业经济、精准扶贫(也是2017年重点)、乡村治理这六大块。文章还分析了2017年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包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四个方面


————————

2016年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综述

陈卫平    张扬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今后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组稿的主要工作思路,我们期望将国内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领域最优秀的学术成果检索转载出来,服务于理论学术研究,服务于“三农”工作实践。


一、2016年重点研究领域回顾


2016年,我们全年共全文转载了191篇文献,它们分散在“三农”总论、农村土地、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经济、农村金融、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林业经济、可持续农业等栏目中。下文中,我们对2016年全文转载的文献所涉及的重点研究领域及其重要作品作一回顾。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2015年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在2016年我们转载的有关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的文献中,丁声俊撰写的《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一文提出粮食“供给侧”是基础,“需求侧”是目标,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应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坚守粮食总量安全、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市场稳定“四条底线”,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粮食“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改革同步发力,促进粮食“两侧”结构相互协调与适应。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课题组撰写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新农人发展调查》一文也非常值得关注。课题组指出,新农人作为农业领域创业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新农人有新思维、新理念、新的营销手段、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知识,他们既面临着较一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为突出的用地、融资、雇工、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困难,又面临着家庭不理解、社会不认可、对农业不熟悉等自身问题。如何引导和支持新农人健康成长,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新命题。


(二)农村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土地问题长期以来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我们全年转载了农村土地问题相关文献30篇,是转载量最大的研究领域,主题涉及了土地制度、“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农地确权、耕地保护、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


土地制度变革作为农村的基本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陈明对土地冲突中公共权力失范与农民权力建构的研究显示,在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中,特定公共权力难以受到约束,这激发了农民利用集体行动、村民自治和话语表达来建构权力的冲动。因而土地冲突的化解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另一方面是更好地落实法律赋予的村民自治权力。高名姿等人的研究指出,政府作为正式制度的执行者不能及时、清晰回应基层在农地确权方面的诉求,以及行政村定位偏差造成的越位是农地确权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村民小组是熟人社会共同体,是用非正式制度化解农地确权矛盾的有效组织单元。周敏等人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因预期征地导致的设施农用地流转双方为竞相获取附着物补偿费而引发的冲突及磨合机理,为解决农地流转冲突提供新视角。


近年来,土地流转导致“非粮化”进而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担忧。张宗毅和杜志雄的研究回应了这一问题,结果表明,由于非粮作物与粮食作物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使得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的经营规模较小时,非粮化的比例较高,而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非粮作物种植比例显著下降,土地经营规模较大的样本更倾向于较高比例种植粮食作物,因此,作者认为在严格监管耕地用途前提下,无须过度担心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所导致的“非粮化”问题。


农地金融是另一个有趣的研究主题。张龙耀等人检验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农地确权和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名义信贷需求,但由于受到现阶段农地抵押法律的限制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43.24%具有名义信贷需求的农户依然无法有效表达其信贷需求,仅能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化为潜在信贷需求。许泉等人则检验了信贷市场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对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和转入规模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由于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不完善以及现行法律禁止农地抵押,非正规信贷对农户农地转入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三权分置”方面,李宁等人从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地产权结构细分对“三权分置”构成的约束及其组织治理的角度,回答“如何才能使农地‘三权分置’是有效的”命题。研究指出,在通过农地经营权流动与集中、建立和发展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需要保障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并加强与其他主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共赢;农地流转对农地经营权抵押的影响会因流转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在当前制度环境下,农地入股的物权流转可能保障农地抵押权实现;如何更好建立与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楼建波从功能主义分析路径的视角,认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并不取代流转前的承包经营权,进而提出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承包经营权、经营权“四权分置”的新观点。


(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和试金石,也是基础所在。自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在2016年我们转载的有关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的文献中,杜鹰撰写的《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深化农村改革当务之急》一文指出,实现价补分离是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最基本的思路,而推动价补分离需要建立目标价格制度。


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农产品进口规模的增长,国内农产品市场受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也逐渐增强。李光泗等人采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在不同粮食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粮食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中国粮食市场开放强化了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粮食市场的溢出效应。柳苏芸等人利用贝叶斯DCC-GARCH模型,定量分析国内外大豆市场动态关联性,研究显示进口大豆现货价格与大连大豆期货价格、美国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国产大豆现货市场由于政策因素带来的市场分割,使其与进口现货市场、大连期货市场和美国CBOT期货市场的关联度很低;2014年大豆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口大豆主导市场价格的局面。


(四)林业经济


林业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2016年开始,除了传统农业经济栏目外,我们还增加了“林业经济”这一专栏,希望能转载和反映该领域最新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2016年转载的7篇林业经济研究文献中,刘金龙等人撰写的《林业在粮食安全和营养中的作用及政策启示》一文指出,林业是重要的食物、药物来源并富含营养,是农户生产系统平衡与健康的基础,维系着农户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与活力。但也面临挑战:缺乏林业与粮食安全和营养系统研究;缺乏对林业相关流动的认知,森林食物传统知识正不断流失;没有成为各国制定粮食安全和营养战略的组成部分。刘珉等人构建了一个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做了实证分析。何文剑等人对研究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和森林资源保护之间关系的文献作了系统性评述和展望,这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五)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这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极大兴趣,有关精准扶贫方面的研究文献日渐增长。2016年,我们全年转载了农村反贫困问题相关文献19篇,其中有不少是聚焦于精准扶贫。陈锡文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一文系统分析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展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的基本情况。许汉泽和李小云的文章通过将扶贫项目的生成、申请、立项以及落地实施作为一个完整的链条呈现出来,对扶贫项目的运作困境进行解释,指出项目分级治理下不同层级政府的多重逻辑以及项目制与科层制之间的张力,共同导致了扶贫实践与国家“精准扶贫”治理目标相背离。杨龙和汪三贵的研究指出,要提高贫困瞄准的准确性,应将贫困测量和脆弱性测量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贫困瞄准。李文静等人基于资产指数构建贫困代理指标对农户的贫困状态进行测度,对于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确定扶持对象和衡量扶贫工作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宫留记的文章提出在扶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效率,并具体探讨了新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和运行。赵晓峰和邢成举的文章认为,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总的来讲,学者们对于精准扶贫已经开展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2017年,我们仍然会对精准扶贫问题给予关注,期待将更多优秀的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呈现给大家。


(六)乡村治理


近年来,乡村治理研究方兴未艾。在2016年我们转载的乡村治理方面的文献中,有两篇关于村庄治理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一篇是焦长权和周飞舟撰写的《“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该文指出资本下乡后大力推动“农民上楼”和“土地流转”,构造了新的村庄治理结构:村庄日益依附于公司,公司替代村庄成了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联合“经营村庄”对村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另一篇是仝志辉撰写的《村委会选举的村庄治理本位:从户内委托辩难走向选举权利法魅》,作者认为应从确立村庄治理本位开始,使村委会选举从理论迷失中回归,将治理逻辑重新置于理解村委会选举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使乡村治理实践建树于乡村社会基础之上。


二、2017年的展望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结合会议精神和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与现实矛盾,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领域会在2017年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中成为关注的重点。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仍将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一个系统工程,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如何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如何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怎样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等等。


(二)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本身具有“绿色”属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可以预计,绿色发展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从以往该领域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文献总体较少,且质量不高。在这一领域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农业生产主体绿色转型的驱动因素、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与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我们希望在2017年能够检索到更多的相关优秀文献。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央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解决好“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一大现实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理论界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与内涵还存在很多争论,对于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与特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环境、培育机制和政策支持等问题也知之甚少。因此,这也需要理论界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实践。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产业融合问题吸引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但总体上看,当前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大多集中于探讨概念内涵、问题对策、经验借鉴等方面。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关注产业融合的驱动要素、产业融合的机制机理、产业融合的关键成功因素等问题。除此,农业领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互联网+农业”等新问题也值得关注。


以上几个领域是我们对于2017年理论界可能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也是2017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选稿的重点方向。我们期待理论界能够更多的关注这些问题,多出学术精品。2017年我们也将在选稿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机制,力争将最优秀的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检索转载出来,奉献给大家。


—END


您的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